大約國小開始,

每到春夏天氣轉暖,

我手指近關節處的側面就會長些小水泡,

很癢,越抓越大顆、越多顆,

但抓破了會有透明組織液流出,然後就不癢了。

我媽說是「轉大人的自然現象」。

很顯然他沒什麼常識,

因為我到現在還是有這個現象,

時好時壞。

我自己一直以來都誤以為是香港腳或富貴手,

但只要天氣涼一點,它就會自己消失,

所以就一直擱著不管它。

直到最近我念國小的小弟腳底也開始長些小水泡,

看起來也不像香港腳,

所以我便上網查詢相關的知識,

得知原來這是一種叫做「汗泡疹」的皮膚病。



不過提醒一件事,

因為症狀與香港腳非常相似,

而且汗泡疹抓破會容易感染細菌或黴菌,

因此較保險的作法是前往皮膚科診所讓醫師診斷後再決定治療方針。



以下整理我上網找到的資料給大家參考。



特性:
好發於手、腳的反覆發作性濕疹性疾病,
且好發於青壯年時期,一旦發病,病灶處奇癢無比,
非得抓到水泡破裂方可能止癢。
不過,小至三、四歲,大至七、八十歲者,都有可能發生。
一般年過中年後,發生率會漸漸降低。
男女發生的比例差不多,常於春末及夏天急性發作。


症狀:
汗疱疹產生的位置多半在兩側手掌、腳掌或手指、腳趾側面,
在指甲側面的地方產生的情形比較多,
有許多劇癢且散在或聚集透明像珍珠樣的小水泡,
在指縫裡面發生的機率比較少,跟香港腳有很大的區別。
水泡大小約1~5毫米,通常很深且不會破開,
偶爾可出現大水泡,通常伴隨著中度至重度的搔癢,
讓病人感覺「抓不到癢處」,想辦法把水泡抓破,
水泡破了以後確實就不癢,
但是也有少數患者並沒有搔癢感或是合併脹痛。
若水泡被病人抓破,則會呈現流湯的現象,
皮膚若有裂口或是續發細菌感染時,會有疼痛或壓痛的症狀。
併發症包括細菌感染、蜂窩組織炎、淋巴管炎等。

若沒有被抓破,
則這些水泡在一、兩週或治療後會自然吸收乾掉,
之後癢感下降,而形成類圓形的乾皮屑輪,然後恢復成正常皮膚。
有時病灶會變成紅斑、脫屑、苔癬化(變厚、表面粗糙)等慢性濕疹的變化。
在慢性期時,手掌及腳掌會有過度角化的厚皮形成,
皮膚呈現乾燥、脫皮、龜裂而有疼痛感。
在手掌、手指側面及腳掌也會出現,
通常在水泡剛發時搔癢最厲害。



病因:
目前醫學上對於汗疱疹形成的原因,仍未完全研究清楚,
許多學者都提出不同的假設。
病理切片檢查顯示,汗皰疹並未侵犯汗腺,
也沒有汗腺功能異常現象,
雖然許多病人可能合併有手掌及腳掌的多汗症
(患者的局部排汗量是正常人的二點五倍),
但可以確定的是汗疱疹並不是因為汗腺開口被阻塞,
也非汗管積了很多汗而膨大所引起的,
所以被稱做汗皰疹其實是個錯誤的命名。

不過根據研究顯示,認為其形成的原因如下:

●異位性體質: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中,
有些人會出現手與腳的汗疱疹。
但是反過來說,得到汗疱疹,並不表示一定有異位性皮膚炎。

●過敏性體質:口服金屬化合物敏感(如:鎳、鈷、鉻),
加上局部的多汗,被認為是導致汗皰疹的重要原因。
香料、香脂、染髮劑、新黴素、quinoline,或對感染的黴菌、細菌過敏等。

●情緒、壓力:熬夜、睡眠不足、壓力大等。

●環境因素:季節交替、悶熱、陽光(長波紫外線,UVA)等。

●手掌及腳掌的多汗症。



易混淆之疾病:
最容易與汗疱疹混淆的皮膚病就是黴菌感染,
包括足癬、手癬或念珠菌感染。
汗疱疹雖然很類似香港腳,但患處的皮屑鏡檢下,並不見黴菌作怪,
香港腳患處多在指縫,表皮不像汗疱疹只有水泡,
旁邊一定有些皮屑脫屑。
另外,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、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、乾癬及扁平苔癬等,
臨床表現有時也與汗疱疹很相似。

除了臨床型態的觀察外,
有時尚須借助顯微鏡、細菌培養、黴菌培養、
切片檢查、貼膚試驗或抽血檢查(過敏原、過敏指數)等,
作進一步的確認。



治療、照護與預防:
需要依病程階段選擇不一樣的治療法。
若在急性期產生較大的水泡,
則可在消毒無菌的情況下,將其中的組織液釋放出來。
若是被抓破而流湯,以短期三天的濕敷,
並配合適當水性或凝膠型基劑的外用藥膏及止汗劑,
可使病灶快速收斂。
若是處於脫皮、乾裂的時期,
則要使用較滋潤的乳霜或油膏基劑的外用藥來治療,
以潤滑皮膚,協助脫屑快速改善。
程度較嚴重者,可以短期配合口服抗組織胺、口服類固醇,
讓症狀快速緩解,以免「癢→抓→產生濕疹→更癢」的惡性循環持續進行。
少數一整年汗疱疹一直發個不停的病患,
可以採用紫外線照光治療(PUVA),
或是口服免疫抑制劑Methotrexate治療。

特別要注意的是,
若有合併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,要同時給予適當的治療。
另外,由於皮膚在發生此一濕疹變化的同時,
表皮障壁會暫時受損,因此加強手部的保濕非常重要。
平時洗手的次數不宜太多,且最好使用不含皂鹼的洗手乳。
手部保濕乳液一天應使用數次,且同樣應配合病情選用不同劑型,
最好是不含香料。如此,可加快受損皮膚的修復速度。
保持手足乾爽、少接觸化學製劑、清潔劑,
工作時常接觸到刺激性製劑的人,一定要戴手套。

在生活型態上,應適度釋放自己,
不管是生活上、工作上及家庭上的壓力,
不要熬夜,且睡眠時間要充足。

在飲食上,對於反覆發作的病人,
或者貼膚試驗已證實對金屬過敏的病人,
可考慮減少食用含鎳、鈷及鉻較高的食物,
有些病患有不錯的效果。以下將較常見者列出供參考:

●鎳:罐頭食物,以含鎳的廚具所烹煮的食物,
鯡魚、牡蠣、龍鬚菜、豆類、香菇、洋蔥、玉米、
菠菜、番茄、全麥粉、馬鈴薯、梨子、大黃(一種中藥)、
茶葉、可可、巧克力及烘焙粉等。

●鈷:杏仁、豆類、啤酒、甜菜、甘藍菜、
丁香、可可、巧克力、咖啡、肝臟、
堅果類、扇貝、茶葉、全麥粉等。

●鉻:酵母菌發酵產品(如啤酒)、起司、乳酪、全蛋、
全穀、全麥、麥麴、糙米、小米、玉米、
用於沙拉的水田芥、冰凍豌豆、堅果類、馬鈴薯、香菇、
粗製紅糖(非白糖)、葡萄汁、蘋果、罐頭梅子、梅乾、
肉類(如牛肉、雞肉)、肝臟、甲殼類(如蛤)、
辣椒、茶、葡萄酒、可可、巧克力。


參考資料
1. 自由電子報>健康醫療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5/new/may/16/life/medicine-1.htm
2. 彭賢理皮膚科診所
http://www.p-skin.com.tw/Articles.asp?BlockName=view&AC_ID=133
3. 啟新健康世界
http://www.ch.com.tw/index.asp?Chapter=AIA920702
4. 大愛醫生館
http://bio.aczc.com/read.php?2488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蒂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2) 人氣()